【本文来自《科学认识转基因作物及食品》评论区,标题为小编添加】
我国东北的非转基因大豆田均主要使用乙草胺作为主要除草剂。东北地区春大豆每亩用90%乙草胺乳油120-150毫升,华北地区春大豆每亩用90%乙草胺乳油100-120毫升,华北地区夏大豆每亩用90%乙草胺乳油80-100毫升。
另外还广泛用于玉米、花生、马铃薯、油菜等作物田地中。
乙草胺属于酰胺类除草剂,可经呼吸吸入、食入,其中食入为主要入侵途径。乙草胺中毒表现为头痛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及腹泻等症状。其毒性阈值表现为:LD50:/kg(1308~/kg,大鼠经口),>/kg(大鼠经皮)。在我国农药名录手册中,乙草胺的分类为中毒。
相比之下,饱受争议的草甘膦的LD50只有:大鼠急性经口LD50>/kg,兔急性经皮LD50>/kg。远低于乙草胺的毒性,在我国的农药名录中为低毒。
乙草胺在使用中需要佩戴防护设备,接触乙草胺的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,一旦发现早期损害需及时脱离和治疗,有效防范职业性中毒。慢性肝炎,严重的神经衰弱和皮肤病者属于职业禁忌证。
越来越多的研究标明,乙草胺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威胁。
乙草胺已经被美国环保局列为B-2类致癌物,流失到环境中的乙草胺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会给人类、水生生物以及食草的鸟类等带来癌症、遗传病、繁殖紊乱和畸变等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环境问题。
欧盟此次决定淘汰乙草胺,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。2011年12月底,欧盟委员会决定不予除草剂乙草胺再登记,并下令欧盟成员国在2012年7月23日取消其登记。现存库存的使用宽限期不能超过12个月。